現在的網路流量還能夠負荷,真正的問題是數位落差

隨著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」(COVID-19)疫情延燒,世界各國紛紛採取封城、封境、遠距工作、社交隔離等策略,各地的民眾因而開始大量仰賴網路進行日常活動。線上會議軟體、影音串流程式、教育工具等網路服務公司的使用需求大幅增加,導致網路流量劇增,許多人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:網路真的能夠負荷突如其來的巨大流量需求嗎?會不會導致網路毀滅性的失能呢?對此,「網際網路協會」(Internet Society,ISOC)網路研究與分析資深總監David Belson撰文表示,這項假設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。

如同ISOC所預測,網路仍舊保持著靈活性(resilient),並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網路(Internet)毀滅性的失能,而這必須歸功於所謂「網路的網路」(network of networks)架構,這個架構意指網路內部連結的每一位參與者,都扮演著維持網路靈活性的角色,包含以下五項:

  • 使用者(Subscriber)——也就是網路供應商所謂的「最後一哩路」(last mile),包含社群網路。
  • 骨幹網路供應商(Backbone network providers)。
  • 網際網路交換中心(Internet Exchange Points,IXPs)。
  • 內容傳遞網路(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,CDNs)。
  • 應用服務與內容供應商(Application platform and content providers)。

各式各樣的網路服務,都是仰賴在這個綿密的架構上運作。然而過去數個月以來,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另一個毀滅性的失能狀態,也就是「最後一哩路」的寛頻連接並未廣泛可用且被負擔得起。在發展中國家,可用的網路可能非常有限或甚至根本不存在,這樣的數位落差已經導致網路連結無法負荷線上會議或線上學習等,需要大量使用到影音媒體的活動。

基於此,ISOC後續將會發布相關研究結果,說明世界各國如何認知到「可用與負擔得起的網路」之重要性,以及各國為了縮小數位落差所正在採取的行動。

 

原文連結:

https://www.internetsociety.org/blog/2020/05/the-internet-is-resilient-enough-to-withstand-coronavirus-but-theres-a-catch/

Photo created by freepik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