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NIC文摘—New IP與新興通訊技術(上)

本APNIC文摘原標題為New IP and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,由APNIC首席科學家Geoff Huston 撰文。

去年在「國際電信聯盟」(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,ITU)會議中,出現了一個名為「New IP」的提案。提案中預測未來網路及通訊技術將走向集中化,並提議各種新興應用技術都應透過中央化的通訊架構、由中央化的管理機制控管。作者認為這個提案完全忽視網際網路30年來的發展脈絡:通訊服務產業早已脫離「計畫經濟」、邁入「市場經濟」;換句話說,如今決定通訊服務發展方向的,早已不是某個國際組織裡的「研究小組」,而是市場中的消費者。

作者解釋,現代數位通訊環境,也就是網際網路的技術,根本上是以「封包」的概念取代電話技術的「電路仿真」(circuit emulation)模式。比起電話技術中以通訊網路為主、終端裝置只能被動接收的設計,網際網路協定(Internet Protocol,IP)架構的革命性改變,則是通訊網路僅被動交換封包,回應、接收等主動權都推向網際網路終端的裝置。換句話說,New IP不只經濟上不可行,技術上也倒行逆施。 

那麼,作者預想中,真正值得關注的新興通訊技術有哪些?

光同調(optical coherence) 

光學編碼使用的「開關鍵控」(on-off keying,OOK)技術雖然已經進化到可以支援每秒10GB的速度,但仍遠遠未及光纖可乘載的速度極限。通訊技術現在也開始探索「光同調」技術,透過相幅(phase-amplitude)和極化鍵控(polarization keying),試圖達成逼近「向農限制」(Shannon Limit)的資料乘載量。作者預測,未來幾年內我們就可看到兆位元的光學網路系統。

5G

根據作者,5G跟4G本質上大同小異,唯一的差別只是5G使用的射頻更高。高射頻的問題在於更容易被建築物、牆壁、樹木及其他體積較大的物品阻擋,而5G為了彌補這個缺點,就需要建立更多基地臺。也因此,雖然大家開口閉口5G,但究竟能否產生穩固、永續支援5G全面服務的經濟模型,作者仍存疑。

IPv6

雖然第一筆說明IPv6技術的RFC 1883早在1995年就發布,但作者解釋,之所以將IPv6納入「新興技術」,是因為IPv6以技術而言算有點「老」的25歲,但仍符合「將在未來幾年內大幅增加」的「新興」定義。另一方面,IPv6延伸表頭(extension header)的問題也尚未找到最佳解方。因此作者認為,IPv6仍是值得注意的新興通訊技術。

作者總共列出7項他認為值得關注的新興通訊技術,其餘4項將於下篇揭曉,敬請期待。

*台灣網路資訊中心(TWNIC)與亞太網路資訊中心(APNIC)合作,定期精選APNIC Blog文章翻譯摘要,提供中心部落格讀者了解目前亞太地區網路發展之最新趨勢。原文標題為New IP and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

Scroll to Top